首页 >  资讯 >  详情

儒学生“活”丨从时代需求中探寻文旅融合之路

2023-08-28 10:43:49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研学旅行带火了文化旅游,却频频遭遇释义不明、内容不新等问题,导游吴祥利——

从时代需求中探寻文旅融合之路

□ 本报记者 孟一


【资料图】

“做官的要讲官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做生意的要讲商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原来,在什么岗位做好什么事就是‘德’字的起点啊!”日前,一名来曲阜的游客在“蹭听”孔府导游讲解后恍然大悟,一边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长文感慨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边打听那名“不拒蹭”导游的身份,没想到,她竟是曾在2018年火遍全网的曲阜“初代网红”——吴祥利。

旅行时,“蹭听”被很多花钱请导游的游客视为一种不耻行为,可吴祥利却并不怎么在意。在她看来,和看山看水的自然景观不同,曲阜的景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如果没有讲解,那每个景点都像是同质化了的古建游,看不出背后的文化精神。所以,每当看到有游客“蹭听”,她总会有意识地提高一下“调门”,让更多游客有机会了解到儒家文化的时代价值。

其实,1982年出生的吴祥利在30岁之前还是一名守在家中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孩子3岁上幼儿园后,她才决定要出门找份工作,而就业方向,正是与她所学专业——历史学联系密切的导游行业。

“当时的旅游市场还不是很健全,导游的文化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游客们的体验差距比较大。”谈到初入职场的体验,吴祥利直言,虽然自己从小就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感兴趣,但最初的工作目标和其他导游并没有什么两样,就是简单赚点钱贴补家用。殊不知,游客一次故意的“刁难”,很快颠覆了她的从业“初衷”。

导游接活,难免要看游客脸色。在一次揽客过程中,游客开口发问,“我们都知道孔林里有块乾隆五十四年的碑很出名,如果你能说出具体年份我们就请你做导游!”面对这样的蓄意刁难,吴祥利红着脸一时语塞,因为,熟背的导游词中并没有这一内容,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不足以回答这一问题。

没有抱怨、只有警醒。经此一事,吴祥利意识到,如果自己轻易被游客问倒,就不算是名合格的导游。于是,她开始在工作之余疯狂补课,捧着经典学、对着镜子练,并把游客的提问当作自我鞭策提升的重要渠道,几年坚持不懈地学下来,终于让吴祥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2018年8月,吴祥利工作时的一幕被游客用手机录了下来、传到网上,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讲解很快火遍网络,网友们纷纷点赞留言称赞她,“把儒家文化讲得这么风趣、接地气,厉害了我的导游!”

和那些获取了流量就开始琢磨开账号、拍短视频变现的人不同,“被网红”的吴祥利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却也因此走上了弘扬儒学的新路。在一次与原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的交流中,儒学大家的一句话点醒了事业蒸蒸日上的吴祥利,“有了人气、有了流量你就不再只是个导游了,而是曲阜传播儒家文化的一扇窗户,讲解不仅要严谨,还要注重文化的转化、要具备实践的指导价值。”

也是从那次谈话起,吴祥利开始更加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报名参加了文化学者李文文的线上课,除周末外,每天雷打不动地从清晨6:00学习到6:30,5年下来把一本《论语》反复啃了3遍;还不断尝试根据群体特征变换讲解内容、引入体验项目,在吸引年轻一代兴趣的同时更好地传播儒家文化。

从最初放诸四海而皆准、旨在讨游客欢心的“来,上台阶,寓意步步高升!”;到后来的“《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二者合二为一即为中庸之道。”;再到今天的“如果在马路上遇到两个起争执的人,不要袖手旁观,要做到劝和不劝争,凡事以和为贵就会避免滋生大的事端,这就是中庸。”……孔庙大中门前讲解内容的悄然变迁,不仅见证了吴祥利的悄然蜕变,也从一个小切口展现出了曲阜文化旅游形态的嬗变。

“导游是窗口,志愿者、出租车司机、饭店老板等服务行业从业者也是窗口,当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都更好地用儒家文化的行为操守去进行自我要求和约束,文化的影响力就从纸上渗透进了生活,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文旅业态和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吴祥利说,她会和同行一起坚持不懈从时代需求中探寻文旅融合之路。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