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详情

小鹏牵手滴滴,“网约车”市场有了新方案小鹏牵手滴滴,“网约车”市场有了新方案

2023-08-30 15:14:15来源:深潜atom

小鹏“跑”滴滴

越看越划算

小鹏汽车最近有些忙,拿到大众投资后,又和滴滴走到了一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8月28日,小鹏汽车官宣,和滴滴出行达成战略合作,小鹏汽车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3.25%的A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

此次战略合作的核心,是滴滴把MONA项目“卖”给小鹏,小鹏将基于此项目,打造一个全新品牌,首款产品是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

此消息一出,小鹏汽车港股股价迅疾飙升,当日涨幅达10.91%,报收72.2港元/每股。美东时间8月28日,小鹏汽车美股股票也上涨5.25%,报收18.45美元/每股。

资本市场之所以对小鹏和滴滴“牵手”报以积极的态度,很多程度上都是因为此二者的合作是一场双赢。滴滴“忍痛割爱”MONA项目,而小鹏也能快速推进平价产品。此外,面对更有想象力的Robotaxi业务,优势互补的小鹏和滴滴也都更有底气。

不是一锤子买卖,滴滴将和小鹏深度绑定

与大众靠现金白银的“撒币”成为小鹏的股东不同,滴滴是以技术换取小鹏的股份。

交流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透露,“MONA是一款完成度非常高的准量产A级智能电动汽车轿车,滴滴前期已经投入大几十亿人民币来开发。”

图源:小鹏汽车

之所以在已经投入众多资源的背景下,滴滴选择放手,或许是因为自身主业需要稳固。根据滴滴最新对外披露的数据,整体滴滴依然是处于亏损。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红利消逝,滴滴越发需要降本增效,以回正现金流。在此背景下,动辄需要数百亿元投入的造车业务,显得越发不合时宜。

公告显示,小鹏将“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从中也可以看到,滴滴或许还是效法华为、百度,硬软件分开,把硬件部分让给更擅长的车企来操作,自己做好软件研发。

随着相关技术逐步成熟,智能驾驶很可能颠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在此背景下,“失去”汽车业务的滴滴,和小鹏在出行市场进行了深度绑定。

公告显示,“双方将在多个领域探索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机会,包括在滴滴平台上小鹏车型的运营、品牌营销、充电设施建设、Robotaxi以及国际市场方面的合作”。简而言之,滴滴会向小鹏开放自家的流量生态,为“MONA”全面赋能,帮助小鹏打造和销售爆款产品。

事实上,小鹏也不想仅仅当一个“接盘侠”,而是希望深入挖掘滴滴的潜在价值。何小鹏透露,“MONA”产品上市后,滴滴也需要帮忙卖车,“如果MONA年销量超过10万辆,小鹏将提供额外的对价股权。如果连续两年的最高年销量达到18万辆,滴滴获得的最高股权比例可以提升至5%。”

综合来看,小鹏和滴滴合作,确实反映了现阶段各自的诉求,但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因为双方都看上了对方的长线价值。小鹏可以帮助滴滴搭上自动驾驶的风口;滴滴数以亿计的流量基本盘,也可以帮助小鹏汽车销售产品。

小鹏身陷亏损泥潭,MONA成“新故事”

其实收购MONA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小鹏汽车现有的产品序列已不足以承载公司的野望。

图源:电车报告

官方资料显示,2023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的交付量为4.14万辆,较2022年同期的6.9万辆下跌39.9%。作为对比,同期蔚来和理想的交付量分别为5.45万辆和13.91万辆。

一直以来,小鹏汽车讲的“故事”都是走高性价比路线,通过大规模地出货,摊薄上游成本。然而因交付量萎靡不振,小鹏汽车的毛利率数据持续恶化,2023年上半年为-1.4%,同比下降11.6个百分点。

尽管随着小鹏G6上市,小鹏汽车的交付量开始回暖,但目前也不过月销万台左右,依然难以平衡高昂的研发成本。因此,现阶段小鹏最大的战略目标,无疑是基于公司前沿的自动驾驶技术比较优势,推出售价更低的产品。

2023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何小鹏就对外表示,“有信心在最主流的15万级别也有能力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这会极大地推动智能化全面普及”。

就当外界以为小鹏会基于自家现有的产品序列,推出15万级产品时,小鹏却选择“买下”MONA项目。这当然是因为滴滴的产品已经成熟,可以快速推进相关业务,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滴滴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司机基本盘,可以帮助小鹏快速消化MONA产品。

沟通会上,何小鹏表示,MONA车型是小鹏第二品牌甚至第三品牌的开始,该品牌会以2C为主,兼顾2B。可以发现,与小鹏现有的品牌不同,MONA车型除了聚焦普通消费者,还试图进军企业服务市场。

2022财年财报显示,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年活跃用户数为4.11亿,年活跃司机数量为1900万。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已是大势所趋,可预见的未来,大部分司机都需要更换新能源汽车产品。即便滴滴司机有十分之一选购MONA车型,都能为小鹏带来巨大的规模效益。

瞄准更宏大的RoboTaxi产业

不可否认,目前C端市场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战场,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RoboTaxi或许才是汽车产业的终局。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曾阐述过“共享汽车”的概念,因空置率与操控失误率较高,随着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成熟,未来或许将不会再有私家车的概念,而是只有RoboTaxi,即全天候运营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满足不同用户的出行需求。

图源:天风证券

事实上,早在2016年,马斯克就希望基于自动驾驶技术,让特斯拉车辆闲置的时候,可以通过Robotaxi帮车主赚钱。2020年,马斯克进一步明确,Robotaxi将完全使用特斯拉的FSD软件来驾驶,采用无方向盘或踏板的设计,计划于2024 年实现量产。

事实上,因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车辆的运力效率,其在商业层面也确实具备极为高远的想象空间。

2023年6月,天风证券研报显示,预计Robotaxi 全球市场规模约2万亿元,参考特斯拉全球EV市占率及网约车市场格局(CR3约45%),假设2030年特斯拉 Robotaxi 车队市占率到20%,采用C2C平台提成25%的模式,仅考虑佣金,远期(2030)收入可达1000亿美元,相当于再造一个特斯拉。

在此背景下,滴滴很早就开始布局Robotaxi相关业务。而小鹏,在一众造车新势力当中,也开始布局Robotaxi相关业务,骨子里对于和网约车搭上关系并不忌讳,更多是想实现自动驾驶的技术平权。

2023,小鹏对外官宣,获得了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载客测试牌照,将在2023年下半年在广州市黄埔区面向所有用户开展自动驾驶载客测试。

不过受限于现有的自动驾驶技术,Robotaxi想要大规模落地,也需要运营平台在流量、数据采集、规模化能力等方面具备长足优势。目前来看,滴滴或小鹏在这些方面,均存在明显短板。比如,滴滴目前并没有成熟的量产车,从零开启造车征程,可能需要耗费数百亿元的资金,风险极高。

而滴滴和小鹏合作,对于长远意义上的Robotaxi业务来说,也算是一次优势互补的合作。滴滴成熟的出行生态,有助于小鹏将智驾技术以更快更广的方式在出行市场铺开;而小鹏规模化的接近于Robotaxi的产品,又可以帮助滴滴成功升格为一家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

总而言之,小鹏牵手滴滴,粗看上去是滴滴不想继续造车,将现有技术成果“转卖”小鹏的无奈之举,但从长线来看,此次合作对双方其实都有极大的利好。

随着MONA车型上市,滴滴和小鹏或许都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原文标题:小鹏牵手滴滴,“网约车”市场有了新方案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